学习研究成常态——美术备课组第二次活动
发布时间:2016-09-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金波

周五,美术备课组开展了新学期的第二次活动,本次活动分为两部分。 1、在江苏教学新时空上听苏州的美术特级娄小民老师上的《我爱运动》一课。2、听完后根据个人思考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评课稿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美术组的各位老师认真观看了教学视频并写下了自己的思考,真是一个滴水成河,汇聚成海的走心过程。先附上美术组老师的思考。

 

邓卫华老师:

本课老师巧妙的引导学生探索,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将运动融入到美术课教学中,始终围运动来做文章,并通过多角度的画面、形象的音乐,巧妙的对话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体验和创造。充分体现了教师较灵活而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引导启发,同时又体现了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较成功地描绘出了各自或回忆中的、或想象创造的画面,并能对运动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上的升华,学生学的主动,学生开心,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作为教师也得到了教学的宝贵经验和成果。

 

袁心怡老师:

《我爱运动》是苏少版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娄小明老师根据这个年龄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审美情趣,设计了符合学生兴趣的课程,可谓异彩纷呈。

本节课以铁丝小人小明教练导入,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很快进入到角色中去,通过跟着小明教练做一做运动,揭示主题《我爱运动》。导入代入感很强,吸引学生的兴趣。

教师活动的设计环节,层层递进,每一次的活动都能达到一层目标,每一个环节都很丰富。从第一次作业用铁丝表现出小人的结构外形,第二次作业能过做出任务的运动形态,到第三次作业在此基础上表现运动的美感,让学生对于运动的认知和表现一步步加强。一节课的最终目标是教材目标、学生目标、教师目标共同结合的结晶,娄教师的示范演示直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非常明确。

在本节课中,吸引我的除了有娄老师精彩的活动设计,能让学生投入很快,参与度很高,保证了美术课人人参与,带动了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同时,娄老师课上语言也非常吸引我,对学生的评价语,一方面对学生作品做出了积极地评价,另一方面指出作品还可以完善的地方,让学生在玩中学到对运动的规律的表现。娄老师最后出示的教具非常有创意,让我想到了一档节目叫做超级变变变,很有趣味,让学生在最后还能感受到运动的有趣,升华我爱运动的主题。这些,对我都不错的借鉴。

 

徐文英老师:

本课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以教材为最基本的课堂素材,但不受教材限制,在美术课堂中融趣味化、游戏化、生活化、知识化于一体。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教材,把美术教学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使学生懂得将学到的美术知识来表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徐芸老师:

《我爱运动》这一课是小学美术六年级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因为他们平时经常锻炼,所以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课重点在于人物动态的表现,娄老师巧妙地设计和引导,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回忆起了运动时的姿态和活动的场景,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学生对动态的理解和把握。娄老师在讲课时把运动和艺术美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给学生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符合学生是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的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样的一堂课,不仅学生从中收获了知识和快乐,让老师也受益匪浅。

 

 金波老师:

触动知觉引发表达——《我爱运动》一课的启示

这是我第二次听《我爱运动》这节课了。在小学美术十二册教材的内容里,如何画人物一直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的难点,于此我先后学习听了常州市兼职教研员张展老师上的《表现动态》、江苏省美术特级娄小明老师执教的《我爱运动》等课,对小学阶段如何进行与人物有关的教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是不透彻,我想拿到备课组来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商讨如何设计教学内容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我爱运动》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针对这一课题,落实到美术学科上来那就是人物造型的学习。我认为娄老师这节课借助简单的材料,以触动学生知觉体验,引发学生自主表达为目标,教学设计严密,材料工具运用有一定的深度。

一、材料运用“四两拨千斤”

美术课,美术老师比较头疼的事很多,但材料的问题也许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美术教材上的美术材料准备繁杂、多样,有的还价格不便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美术课正是这样。当我们还在思考美术材料怎么准备的时候,娄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启示,按照很多老师的想法这节课要上深入那要准备很多卡纸剪的小人,而且关节还要能活动。如果真是这样,那课前的准备工作将会是个大麻烦。但是娄老师用一根短短的铁丝,变戏法般的让学生明白运动的要点及人物的基本动态,这样学生手动、眼动、心动,从视觉到知觉的障碍自然而然就打通了。

二、课堂生成有亮点

有时候看一节课,生成的太完美,这样的生成是生成吗?这样的生成其实还是“预设”。新教师在课堂上最怕生成又渴望生成,如何处理好生成与预设其实一直是老师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有一本书叫《课堂的生成关系》里面对这一问题做了很好的阐释。教师如何在这开放的课堂里,把握好课堂预设的同时,关注课堂生成是关键。娄老师这节课,生成有亮点,评价跟上。学生的生成是真生成,学生是在深入思考之后的知觉生发,这样的生成才有意义。

三、一点疑问

这节课,娄老师的作业设计是不是过于简单?六年级的学生这样的作业能不能达成“造型·表现”的要求?过于降低学习的难度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是有点浪费资源的感觉?如何更大的激发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握好课堂的气氛及进度,既在短暂的时间内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将学生的情感发掘出来则更要关注?

一点小思考,美术课是视觉性的,也是实践性的,且行且思。

 

看着大家的思考,当我在编辑这些文字的时候真是特别的感动,感谢美术组的各位同仁,有你们真好!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