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专家呼吁,美术老师一定要多读点书。为了提高美术理论认识,站在课标的角度来思考美术课堂,清醒得认识到课标的指导作用,美术备课组第三次活动内容为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的解读,然后写下阅读思考集体交流。
常读常新,现将各位老师的思考汇集成文字,让思考留痕。
胡燕春老师:
新课程的一项重大举措就是改以往的授之于鱼为授之于渔。转换课堂角色,改变往昔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以生为主,师为辅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增强学生主体人格。而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本学科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承认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差异无好坏之分,它代表的是人的多样性,在课堂上,差异是一种资源,不同是一种财富,这在课堂交流讨论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当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我们应该作为主导,起向导,顾问作用,指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每次学习课标,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体会,在这一美术空间,我将如何来引领他们?如何让他们喜欢上我的美术课?我并不希望他们各个都成为画家,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我只希望是他们因为爱上我的美术课因为我的某一节美术课而让他们爱上了美术,爱上绘画,爱上了绚丽的色彩,爱上了发明和创造!
邓卫华老师:
美术新课程标准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美术教材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力求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其实新课改带给我们的远不止上述的新理念,它带来的是一次头脑风暴。这些变革的构想,最后要依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贯彻和实现,因此,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了解新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同行,结合小本教材的使用,为学生创建一个陶冶性情、享受美的快乐得新的美术天地。
有关于“造型·表现”的内容在课程中占了很大部分,它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如何带领和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更好的发现问题、学习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美术学习活动中,“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方法有多种,教师应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长久兴趣。
“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应当强调设计是与人类的造物活动和发明创造密不可分的,从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对于提高未来人才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的提出,能更好的让学生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的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欣赏与评述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指出了人的发展所不可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当代艺术的发展,它呈现出与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的态势,每一个儿童将来都会接触到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儿童将来的发展来说是更重要的。在我们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正是针对我国美术教育中一些薄弱的环节做了全新的改革。其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就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加强美学修养,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是对美术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从跨学科的角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弥补各科课程的不足,加大了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并有效地运用各科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连接点,树立新的美术教育观和人文为本的学生观,依据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徐芸老师:
读《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有感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是美术课改十年来的积累与沉淀,凝结了学科专家的智慧,引导美术课程向纵深发展,更好地完成了美术课程的使命。
美术教师是美术课程标准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做到明确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新课标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视觉感知能力,参与美术活动时的思维非常活跃和自由,但是创造能力较为薄弱,也就是绘画能力、动手能力较弱。教师可以抓住他们的长处加以引导,注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紧紧围绕新课标的要求。
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从而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徐文英老师:
2011版美术课标将每个学段每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表述,放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之中,表述方式再次回到美术过程与方法包含知识与技能,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追求。比如第一学段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目标表述为:“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美术课程标准中采用了合、分、合的文体表述,建构了非常完整详实的课程目标体系,有利于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对于课程目标的理解和把握。
因此,教师把握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时,可以将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体系进行对照,既考虑到教学对象不同年龄发展需求选择三维目标的侧重点,又不以偏概全脱离美术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
袁心怡老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心得体会
在设计美术课程的时候要依据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对不同潜质的学生进行应达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比如在作业阶段可以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加上速度快的同学可以进行多种创作等这样的要求。激发学生兴趣,设计课程要以贴近学生日常的并且他们感兴趣的经历引导,并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引导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注重文化生活,通过美术课程,可以把明间文化以及对社会有用的其他美术形式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做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人和传播者。注重创新精神,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断引导学生要做出跟别人不一样的作品,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大胆创新。在课程内容上,不同的教学环节要达到不同的目标,从三个维度看是否达到了目标,课后必须进行反思和总结。
金波老师:
常读常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新的美术课程自2011年颁布以来,对以往的一些概念、美术学习的认识做了很大的调整,值得说道的地方很多,下面我结合自己所任教的年段来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这两年我一直担任一二年级的美术教学任务,在一二年级的美术教材里,“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内容也有不少的内容,那么如何结合课标来实施教学这就是我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课标在一二年级对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定位是:观察身边的用品,初步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和制作活动的乐趣。对课堂活动给出的建议是:以观察和体验的方式,了解身边的用品的形状、色彩、尺寸、材料与用途;用画、撕、剪、粘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组合与装饰,表现自己改进用品的想法;尝试多种媒材,引发丰富的想象,体验设计与制作的乐趣。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在低年段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就应该把设计思维和设计美感,以二年级上《你会设计邮票吗》这一课为例,本节课教学目标即本节课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需要达到的目的和期望,自课改以来,美术教学的目标从一个总目标细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组成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不难解读,难的目标的定位与达成,以及教学过程与方法落实。
在设计二年级上《你会设计邮票吗》这一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但是设计与运用的思路并不突出。如果抛除了“设计·应用”这个“课标”时代对美术课程、对美术教师的目标要求。如果我们把美术课堂教学的视角放在孩子们审美素养培育这一教育目标看,不管什么样的目标都应该是解决的问题依旧要回到“美术语言、美术构成原理,美术作品的意义”这三个视角解读美术文化的高度上。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定位的准确,决定了学生审美素养是否有所积累的评价指标。
站在这样的角度来想问题,就会觉得课标只是一个方向,需要我们再次思考,基于美术学科的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任何时候,只有深刻的理解美术,理解美术课标,理解美术课标与教学设计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立足课标的教学。
美术的教育过程也是一个学会沟通、个人实现的过程。我们的美术课堂我们自然得思考,但这样的思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标就是承载思想的载体,需要我们学而深入,创造性的理解与运用,需要不断思考与探索。
感谢美术组的各位同仁,日结月累,我们的付出相信会滴水穿石,累积成河,汇聚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