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下午,常州市“小学语文结构化教学”姜明红名师工作室在常州市新北区泰山小学举行第一次课堂教研活动。活动由工作室蒋熙玲和李厚光老师分别执教《夜晚的实验》和《神奇的宝葫芦》,泰山小学沈亚萍校长、邹益副校长全程陪同观、评课。
课堂教学——读写迁移
《夜晚的实验》阅读教学中,蒋熙玲老师新旧联系,探寻叙事规律,学生自主合作,完成实验报告,利用图文转换,比较分析组合归纳,准确简洁严谨地概括实验过程;关注第一次实验表达方法,重点聚焦实验思考过程,学习仿写严谨推理的思维方法和写法,体会文本谋篇布局的精妙;拓展阅读,比较迁移中,逐渐形成写实验类文章的认知结构。
《神奇的宝葫芦》起步作文教学中,李厚光老师语言风趣幽默,自我介绍学生仿说话,童话情景中话神功,思维碰撞谈仿啥,文本引入仿技巧,习作评级辨高低,联系生活学仿句,教学环节的设计紧扣“仿写”主题,给予学生仿写“干货”,以期达到模仿中促使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课题报告 ——紧扣研究
两节课之后,蒋熙玲老师首先做了《巧借文本之力 实现阅读迁移》的课题报告,报告中厘定阅读迁移力的层级结构,结合课例从联系旧知同化迁移,促进借鉴力的发展,图文转换重组迁移,利于表述力的提升,言语移植模仿迁移,有助表述力的生长拓展阅读对比迁移,强调类化力的彰显四个方面做了实现阅读迁移策略研究的成果分享。
李厚光老师的《起步作文能力层级研究》则从课题研究背景、专家理论的交融、仿写实践数据、课程开发案例四方面进行了阐述。特别是三年级的《一段话的写作能力层级课例研究》在仿写的时机、仿写的内容、仿写能力层级研究思路的具体研究上,给了成员很大的启发和思考。
成员评课—— 以研促教
针对两课例,工作室成员各抒己见从自己研究的课题角度做了智慧的点评。
韦叶青校长从阅读理解力关注教师课堂语言的指向性;黄妍老师聚焦阅读课中三次有效的图文转换,深化对非连文本的研究;沈花老师阐述师生课堂听的艺术, 联系生活,形象表达给予学生“干货”的策略;钟桂芳校长从三次言语移植,到具体迁移,指出阅读迁移力与创造力之间的关联;曹志科老师从教学策略的优化,分析学生读表格的方法;殷樱老师认为仿写由陌生到熟悉,由改到创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武晓飞老师 指出学生从阅读感知力到迁移力是螺旋式上升的;唐旎 老师认为仿写要关注年段特点,找到合适角度;来自南师大附小的朱老师和董老师指出课堂中目标要明确,仿写中范例的重要性。
张力。
领衔引领—— 指明方向
工作室领衔人姜明红校长认为两节课紧扣自己的研究主题,为工作室的课堂教研活动提供了范例。肯定亮点的同时,对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问诊课堂,她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学习活动如何充分展开”、“习作教学的准确定位、、“能力培养与感悟内化的转化 ”、“创造情趣活动与本体性知识的关系”、“仿写素材的策略选择”等建设性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沉思。
语文核心素养为语文课堂教学变化提供新视野,姜校长强调要从语文核心素养看课堂教学走向,素养型课程观时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语文的学习并不是“一课一得”,而极有可能是多课一得,一课多得。提升思维、激发兴趣,是核心素养视野中对课堂课堂问题情境的要求,课堂要凸显人文属性,重塑学习活动,保持学科张力。
精彩的课堂,智慧的点评,专家的引领,带给在座每一位听课老师满满的收获。相信我们会带上这些收获,带着思考,继续行走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
(撰稿:蒋熙玲 摄影:沈斐 审核:夏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