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谋定而后动 促校本课程特色生长
发布时间:2021-03-0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黄丽娟

  为切实提升教师的校本课程规划力、研究力、实施力,促进学生“心灵、手巧、品正、体健”阳光特质的养成,助力学校校本课程特色化发展。3月5日下午,泰山小学全体校课教师齐聚多媒体教室,召开新学期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会议。活动由教科室副主任黄丽娟主持。

  黄老师从学校校本课程的教师团队建设入手,整体介绍学校校本课程的内容设置、教师团队,实施现状。围绕校本课程的“价值与定位”、“实施问题”、“优化策略”三大板块,融通“培训+学期工作布置”形式,将学期校本课程条线的工作精神及要点进行了传达与布置。

价值定位,说校本课程不可承受之“轻”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黄老师向老师们重申了校本课程的含义及作用;结合学校尊重课程图谱,带领老师们明确校本课程在整个尊重课程体系下的定位;从成就学校、成就学生、成就自己等三个维度,阐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多重价值,引导老师们明确“为何而教”、“为谁而教”、“教有何用”,树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价值坐标。

查摆问题,剖校本课程实施现状之“惑”

  只有主动进行课程的自我革命,划开原有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切口,才能在暴露的问题中不断寻求修复、完善的可能。黄老师结合上学期各部门对校本课程的调研结果,充分肯定大家付出与努力的同时,罗列出“备课规范”、“组织实施”、“资源整理”等方面的问题,如备课要素的欠缺、课程育人价值的缺失、过程性评价的缺位等,引导教师在逼仄处找出路,溯原因,想策略,共同期待问题转向后的柳暗花明。

优化升级,构校本课程后续工作之“思”

  校本课程群落,是展示学校特色课程、彰显学校特色文化的又一窗口。如何把它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做深、做精、做亮,黄老师从理念和实践两方面提出了课程优化升级的策略:转换两个视角,角色定位从一个单一的忠实的课程实施者,传授者,转向课程的建设者、研究者、开发者。理念思维从单一的完成作品的技术层面,上升到系统全面的课程层面。同时,夯实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三个阶段,其中重点结合优秀案例分享了校本课程纲要撰写的规范,鼓励大家在边实施边开发的过程中,将课程纲要进行滚动式地撰写与完善。

  最后,邹益校长作高位引领。她用“入心”、“化形”、“有果”三个关键词勉励大家,要善于挖掘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序列化滚动开发实施,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助力学生个性成长、教师智慧提升、学校特色发展。

  谋定而后动,每一位校本课程老师就是一门课程,让我们用自己独特的课程行走方式,共同为学校特色课程的持续做精、做细、做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撰稿:黄丽娟   摄影:马丽芬   审核:徐丽丽)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