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语润心田,阳光满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当心育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又会碰撞出什么火花呢?为进一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6月16日下午,常州市校本课程协同项目“心育”第二次课程研讨活动在泰山小学展开。此次研讨活动特邀林森博士莅临指导。泰山小学邹益校长、倪敏副校长和常州市心育项目组成员全程参与活动。
首先,来自郑陆实验学校的毕盛媛老师和泰山小学的徐敏老师分别展示了一节心育课。毕老师执教的《情绪万花筒》带领大家打开情绪盲盒,解开情绪的神秘面纱。毕老师让学生认识人的五种基本情绪,并让学生懂得了积极的情绪使身体最舒服,最有利于身体健康。徐老师执教的《换个角度看问题》,通过绘本故事《礼物》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乐观、积极的文化元素,培养学生面对困难能够换个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接着泰山小学的李春花主任为大家分享了《传统文化下的积极心理》讲座,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学校心理教育立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传统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理,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郑陆实验学校的芮红云老师的《传统文化下的积极情绪管理》的讲座向大家分享了郑陆实验学校立足传统文化的依托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释放自己的消极情绪,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和生活中去。
活动最后,林森博士和刘婷老师对此次活动做了点评和指导。刘婷老师指出了学校心育课程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如何在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的进程规划:第一,在文献和书籍中学习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第二,构建传统文化下的课程架构,包括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活动课,阅读课程和书画陶艺课程等;第三,尝试进行课例设计,组织合作完成课程撰写并形成书稿审核;第四,进行课程实施,对比研究。刘婷老师对心育协同项目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规划,为项目组成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林森博士充分肯定了这次活动的重大意义,明确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心理学中的积极元素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挖掘,学校心理教育可以整合本地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并和学校心理教育相结合,拓展教育资源,并采用可行的方式实施。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骨髓,所以让正在成长中的中小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是必然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心理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内涵,使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积极心理对小学生的影响达到最大化,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追求的目标。
(撰稿:徐敏 摄影:金静娟 周泱 审核:刘婷)